“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” | 没想到,这些句子竟然是小朋友说的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
这两天不管是微博还是朋友圈,
都被一些“小朋友”写的诗刷屏了!
比如,姜二嫚在7岁时候写的《灯》
看完这句,
配上窗外的夜色,
小观突然就想唱上一句
“我的天空,星星都亮了”
还有,熊博宇8岁时候的作品《春天》
看得人心里暖洋洋呀!
还有陈科全的《眼睛》
突然的转折反差,
让人很想去抱抱
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小盆友呀!
<<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诗作 >>
孩子们的诗,闪闪发光
这些闪闪发光的诗句
来自于一本名为《孩子们的诗》的书
据出版方介绍,书中精选了七十多首等3到13岁小朋友写的诗。或许这些小朋友在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,还不明白什么是诗,但他们用简单的语言,触动到我们。
网友“Jessie-Liu-新”说:“最纯真得感情来自最纯净的年龄。”
网友“嚴陵野人”感慨童心难得,他说:“所以说赤子之心有多可贵。人们努力把孩子催熟。却又总在真正成熟后回过头去追怀自己失去的童心。”
网友“无无无问”想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,他说“有次跟我姐带3岁多的侄子回老家,一路细雨,我侄子指着远处烟雨缭绕的山跟我姐说:‘妈妈你看白云下来给大山洗澡了’”
也有网友质疑,这样完美的诗作,不太像出自小朋友之手呀。
网友“台风照样上百”说:“老师应该润笔不少吧~ ”
网友“EBreeze”说:“不排除真正的有天才型的孩子。但是恕我直言,大部分的应该都是孩子写一个东西,老师给润色修饰最后以孩子的名义发表吧。我记得很清楚我小学5年级那会写了一篇作文,被选中准备投稿发表。老师给反复修改我抄了四次才算搞定。”
孩子们的诗是否得到老师的润笔,我们不得而知,不过诗集中的一些作者,长大后确实成了诗人,比如顾城。顾城在12岁时写的诗也被收录在这本书里:
树枝想去撕裂天空,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,它透出天外的光亮,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。
”在我们的认知里,小朋友的作品或许是这样的:
最标准的比喻——“妹妹的脸蛋像红红的太阳!”
最常出场的主角——“我的妈妈”
最标准的范文——《我的梦想》
然而小朋友们却用最自然而直接的情绪,天马行空的想象,写出质朴又感人的诗,让我们这群“中年人”感动。
其实不止是诗,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布了小朋友的作文和造句,小观看了都自愧不如。
比如这条,把黄橙橙的梨子比作小孩的脑袋。如果只是以形比形,也就没什么说的。但后面又加了一句“哇,好甜”,味和形一下子就立体俏皮了。
这种俏皮又充满孩子气的比喻,
从小朋友嘴里说出,
简直是太可爱了!
把口腔溃疡的感觉比作吞食仙人掌,有没有顿时喉头一紧。
而在一些感官上的认知,小学生角度也非常有趣。
知名小学教师博主@我们1班 向同学布置了一个作业,让他们在周末去寻找身边秋的痕迹。
有一个“秋的痕迹”令人印象深刻,小朋友从水的角度来认知秋天——
秋天的水没了夏天的热气,又不似冬天的刺骨,好似一个未施妆的少女,只荆钗素裙地站在人们的面前。
原来秋天还可以是水温呀!现在让小观写秋天,估计就只能剩下“金秋十月”“硕果累累”,最多再用上一句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
然而在孩子的眼里,风、水、被子,都是秋天。
童真源于对世界的好奇
为什么小朋友“笨拙又可爱”的想象力能打动“中年人”?或许他们身上有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——童真。
小观不禁回忆起了几个月前发生在“世界插画大展”上的几个片段:
齐岸是世界插画大展的讲解员,她发现,大部分参观者安安静静全程听完,很少有人提问。
偶尔也有喜欢自己思考的小朋友,但家长的表现不是鼓励,而是“催促”。
比如,有一个小朋友此前已经跟随爸妈“走马观花”听过一遍讲解,当时,遇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画,小朋友驻足很久,以至于他的父母很不耐烦,催促着他往前走、往下听。
还有一个家庭,奶奶、爸爸、妈妈带着上幼儿园的男孩,全家出动来看画展。齐岸领着他们边讲边走,一会儿,妈妈没兴趣走开了,一会儿,爸爸也走开了。最后只剩下奶奶还跟着小朋友听讲解。
小朋友看到喜欢的画时,会反复问齐岸:这个画的是什么?那个画的是什么?这导致他看得很慢,花了2小时,才把画展走完一遍。最后,连奶奶也失去耐性,忍不住对齐岸感慨:“你好有耐心啊。”
但,这不正是看画展的方式吗?“可家长们并不享受这些画,只会往前走。”齐岸说。
比如看着绘本《奇妙的字母世界》,家长脑子里只有个问题:书里画的究竟是字母A还是字母B?而孩子的想象力却让人感到惊喜,有孩子说,它像一个装满东西的盘子,有孩子说它像一个开满花的山坡,还有孩子说,它像戴着彩色帽子的爸爸,一旁有只手正伸进去取暖。
孩子对这个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世界,保留着充分的好奇心,保留着探索、质疑、思考的本心。有时候,儿童的思维方式往往能提醒成人,待人接物的初衷究竟是什么——那恰恰是最深刻的拷问。
孩子的奇思妙想,说到底,只是在刚认识这个世界,和刚用文字来表白的“笨拙”,但也是用这种笨拙,来看世界时就显得格外天真可爱。
他们会慢慢长大,也会慢慢失去这种笨拙。但在此之前,真希望家长能鼓励孩子,让他们用稚嫩的眼光,孩子的视角,去打量这个世界。
本文来源: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、微信公众号“vista看天下”、新浪微博 等
微信编辑:胡雨松
你或许还想看↓↓↓
觉得文章不错,那就点个赞吧↓↓↓